疫情红利消退叠加美国关税政策,让全球消费市场持续低迷。日常必需品销量虽下滑但相对稳定,但非刚需产品已陷入长期寒冬,反弹时间难以预测。自行车产业更是首当其冲——原以为2026年能迎来转机,如今看来遥遥无期。
市场复苏是假象?知名品牌接连倒下
尽管业内不断释放“复苏在即”的信号,现实却残酷得多。加拿大登山车品牌Rocky Mountain、澳洲配件品牌Simplon年中宣布破产;西班牙大厂Rotor、奥地利KTM关闭多国分公司……这些案例足以证明市场远不及预期。
有人或许认为“冷门品牌倒闭不足为奇”,但公路车市场同样不容乐观。实地走访显示,超半数车店反馈消极,连GIANT、MERIDA等头部品牌近两个月销量也惨遭腰斩。
寒冬何时结束?2026还是2028?无人能答
这轮冲击会持续到何时?2026、2027还是2028?没人能给出明确答案。唯一确定的是:所有环节都难以独善其身。品牌、零售商尚且艰难,夹在中间的经销商更面临双重挤压。
“经销商的难处太多,必须大刀阔斧改革。”中国台湾知名代理商SYB CEO Josh直言。如今经销商不仅要承担库存压力,还需负责售后、亲力亲为做线上线下营销,但利润却持续下滑。如何创造更多收益维持运营,已成为当务之急。
库存危机倒逼转型:经销商必须“断舍离”
“现在市场生态完全变了,新品牌涌现速度远超以往。经销商必须果断调整经销品牌,否则会被库存拖垮。”Josh强调。
库存问题已困扰行业多年:组车厂因无品牌压力可低价清仓,稍有起色;但经销商需兼顾成本与品牌定位,加之末端经销商不愿囤货、第三方平台强势,改革已不可避免。
促销不是妥协,而是生存策略。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对衰落品牌需果断处理——如欧洲最大平台WiggleCRC通过淡旺季促销消化库存,既刺激买气又回笼资金。若能联动渠道打造消费闭环,且在这波促销中消费者能以更亲民的价格入手单车,让原本因为价格因素对这项运动却步的人能入坑,借此扩大消费者基数,放长远来看绝对是一大利多。
促销与价格调整是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一环,尤其如今品牌汰换的速度已经远超你我的想像,已经鲜少有品牌能持续强势多年,连长期以不折扣著称的SPECIALIZED、Wilier与TREK等品牌都纷纷祭出优惠政策来提高销量降低成本,那么很显然“以价换量”就是市场如今的逻辑。
当然作为一个经销商也不是一昧的无条件降价,必须确保经销通路利润之余进行价格的调整,更重要的是在行销上更不能丧失原有的定位,保持多元性与弹性。
自行车行业的寒冬仍在继续,但危机中也孕育着转型机遇。无论是品牌精简产品线、经销商优化经销组合,还是通过促销扩大用户基本盘,核心都是“在变局中找生机”。正如Josh所言:“保持多元与弹性,春天或许比想象中来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