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自行车展、Sea Otter Classic以及刚结束不久的欧洲自行车展Euro Bike,凡参与的品牌纷纷表示人潮大幅缩减。
实际的效益远低于投入成本,参加与否似乎已成为一种形式,若只为证明自己的品牌还活着,那好像也不必要这么大动干戈?
摊位租金、装潢、差旅、人事,展会支出一年下来累积的花费极为可观,且随着网路的普及,新品与资讯的收集也不一定要亲自到场,是吧!
这是来自行业一线的真实声音…
2025年Eurobike现场,Canyon、SPECIALIZED、DT SWISS等巨头集体缺席,让一个问题在不断回荡:
“展览,还有必要参加吗?”
为何会发展成这样的窘境呢?厂商的需求和传统展会功能之间是否出现了错位?行业还需要展览吗?
结合「CYCLINGTIME」的思考,我们深入探寻展会与厂商关系的变化,以及未来展览如何重新定义"为谁而办",厂商则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参与”。
厂商重新衡量:投入与回报失衡
·参展成本过高
动辄百万的展位费叠加装潢、差旅等隐性成本,在订单转化率持续走低的现实面前,逐渐沦为"昂贵的形式主义"。当网络让新品资讯触手可及,当年轻采购者更依赖YouTube评测与社群口碑做决策,实体展会的不可替代性正在瓦解。
·库存高压下的生存策略
贸易战导致大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环境未明朗下品牌厂商多半会采取较为保守的策略,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品牌端的成品库存水准已有大幅度的改善,然而组车厂与零件厂的库存水位依旧居高不下」,所幸缩减不必要的支出并着力于消化那累积过高的库存;品牌端也选择递延新品推出的日期,以时间换取空间的方式来维持营运。
·主力品牌缺席带来连锁反应
就今年的参展厂商来看,主要还是以新兴品牌居多,大厂不再前往或者是缩小自己的摊位格数,深入了解下不少人表示主要买主都不前来参展,那么又何必投入呢?
主力品牌缺席更引发了连锁反应:经销商与车店不来,制造商陷入「参了也没人看」的尴尬处境。供应链面临的不是能不能曝光,而是曝光给谁看。
展会的困境,本质是传统功能被替代以及落后于产业需求升级的步伐。
对新一代产品经理与采购者而言,产品资讯的来源早已转向网路搜寻、YouTube 评测、社群口碑与线上会议。他们在荧幕前就完成了多数的比较与决策。此外,数位行销、自办直播发表会、小型区域展……这些新型态的曝光方式,正逐步取代传统展览的角色。
其实这也与产业的结构变化有关,当下行业竞争加剧:新技术、新品牌不断涌现,企业都在转型构建新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展会的定位滞后于产业升级需求。当行业从"产品竞争"转向"解决方案竞争",当数位转型、智慧制造成为核心能力,传统展会仍停留在"产品堆叠"的旧逻辑,自然被视为"过时的仪式"。
那么,产业还需要展览吗?
答案并非不再需要,而是需要的功能正在改变。
展会不再是产品堆叠与人流竞赛,而是要回到最核心的本质:帮助对的人遇见对的人,解决对的问题。
CYCLINGTIME表示:“品牌需要更高密度的信任建立、供应商需要精准接触有需求的开发窗口、经销商需要看见市场趋势与新价值——展览如果能重新设计这些机制,仍有其存在价值。”
Eurobike的尝试提供了参考:邀请汽机车、电子业等跨领域企业加入,将展会升级为技术交流平台。重新定义展会的核心功能——不是展示产品,而是解决痛点。
如果作为品牌端,CYCLINGTIME也提出“与其坚守着既有的保守策略,何不善加利用AI与网路等工具,加强行销来拓展市场布局,哪怕最终关税政策不利于我们,依旧可以走出属于MIT的专属道路,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