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自行车行业经历了过山车般的波动。疫情初期需求激增,企业纷纷扩产,却也埋下库存高企的隐患。随着生活恢复正常,市场迅速降温,大量库存难以消化,导致许多资金薄弱的中小企业退出市场,就连行业巨头也不得不通过延长账期等方式扶持上下游伙伴、维持供应链运转。
尽管目前行业库存已逐步回落至疫情前水平,意味着最艰难的阶段或许已经过去,但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受消费者购买力下降和产品均价高企的双重影响,市场需求复苏缓慢。去库存只是短期手段,并不能真正激活消费。
行业必须回答更根本的问题:如何重新定义产品价值?如何真正打动消费者?
美国关税新政导致出口压力上涨
除了内需疲软,国际贸易环境也在发生剧烈变化。自2025年起,美国大幅提升对中国台湾及亚洲多地的自行车进口关税,加之钢铁税等贸易壁垒生效,中国台湾自行车出口的成本结构被彻底改变,产品价格竞争力面临严峻挑战。
目前,美国电动自行车市场的主流价格区间仍在1800-2000美元。若终端售价远超此范围,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将受到明显抑制。然而目前台湾E-Bike的平均出口价已达2100美元,叠加关税与原物料、物流、人力等成本上涨,终端售价可能逼近5000美元大关。如何平衡品质与成本,已成为供应链企业不容回避的课题。
欧洲市场:高品质与可持续成主流
不同于美国的“价格战”与关税压力,欧洲市场更强调品质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欧盟推出一系列清晰的政策导向:
- 逐步淘汰低质电池与电动自行车,提升产品安全与行业标准;
- 实施“电池护照”制度,推动供应链透明化与环保可追溯;
- 建立可持续与劳工权益规范,强化外籍劳工保障。
与此同时,欧洲自行车行业两大协会CONEBI与CIE已完成合并,形成统一的发声平台。这意味着未来欧盟相关政策的推进将更集中高效,符合规范的企业也有望获得更多市场与政策支持。对供应链来说,这不仅意味着门槛提升,更是确立高端市场地位的战略机遇。
Giant集团董事长刘涌昌在2025年8月公会理监事会议上强调「面对库存,静止与等待是最危险的选项;真正的解方,永远是用创新的产品冲刷市场」。
在市场低迷期指望需求自然回暖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持续的产品创新,才能触发换车潮、带动旧库存去化,形成健康的产业循环。以知名品牌Specialized为例,其新一代电动自行车不仅引发市场高度关注,更实现了超过3700万美元的利润——这充分说明,即便大环境承压,真正具备差异化价值的产品依然能够赢得消费者。
“以新带旧”的策略已在多个市场得到验证。对整个行业而言,持续推进技术、设计与服务创新,才是刺激消费的根本动力。当前的关键已不仅是去库存,更是重新构建产品的价值与价格体系。
时代社群行销执行长Nick指出,目前许多企业仍处于观望状态,“都在等待有人率先破局,掀起新浪潮。但浪潮之所以成为潮流,从来不是依靠单一巨浪,而是无数向前涌动的浪花共同汇聚而成。真正的转机,来自于每一家企业主动推进、持续尝试所累积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