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又有了新进展。
据央视网报道,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固态电池预计到2027年将开始装车,并于2030年实现量产化应用。

过去几年,固态电池概念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热点,但受限于材料、成本等难题难以实现产业化。而近期,中国多个科研团队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也推动了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进程。
随着量产消息传来的,还有新能源汽车产业游戏规则改变在即的声音。然而,这一技术突破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更广泛的电动出行领域,各类出行产品都将因电池技术的重大突破而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身处微出行行业,唯轮网能感受到“固态电池”的技术应用,或将给行业带来一场巨变。

什么是固态电池?它到底香在哪?
通俗点说,固态电池也是锂电池大家族的一员,但它和市面上常见的锂电池不太一样。
简而言之,它将目前电动车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液态”电解质,升级为“固态”材料。

这虽是介质的转换,却可能带来一场颠覆性的变革。
相较于液态电池,固态电池有更多的优点:不用担心热失控,相对安全;能量密度更高,续航更长;能够适应极端环境,充电更快等。
也就意味着传统锂电池的缺陷,如安全隐患、续航瓶颈、循环寿命等等都将得到改善。

同样是采用锂电池作为动力来源的微出行行业,一直以来也深受传统锂电池缺陷的困扰。
那么被誉为“下一代能源革命”的全固态电池,它的技术落地,又会给微出行行业带来哪些改变呢?
固态电池的王牌:安全性
安全,是固态电池打出的一张王牌。
以微出行主流产品「电动自行车」为例,当前行业正处于一个关键转折点:一边是庞大的市场存量与用户对便捷出行的刚性需求,另一边却是频发的安全事故。
近年来,因电动自行车电池引发的火灾事故屡见不鲜,据统计,2024年全国电动自行车火灾事故中锂电池热失控占比高达91.7%。

欧美Ebike市场的发展路径与国内有所不同,近年来呈现出明显的高端化与多样化趋势。从城市通勤到山地越野,再到货运型Ebike,消费市场逐步扩大,消费者也对电池的续航、寿命和安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然而,安全隐患并未随市场成熟而消失。据美国消防协会数据,由电动自行车、电动滑板车等微出行设备引发的火灾数量近年来显著上升,引发多地政府加强监管——纽约市已出台针对Ebike电池安全认证的新规。

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个品牌都在寻找下一个能构建产品护城河的技术突破口。而固态电池,因其本征安全特性与高性能表现,或许会成为那个兼顾安全与性能的“答案”。
锂电池热失控多因内部短路(如机械损伤、锂枝晶穿透隔膜)、过充过放、高温环境及外部热暴露等引发,电解液易燃且高温下分解产生可燃气体,加剧风险。而固态电池以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本质安全无泄漏、不可燃,通过材料革新与结构优化,从根源上消除易燃风险。
降低用户“续航焦虑”
在出行产品市场中,安全是底线,而续航则是产品的“硬实力”的展现。长期以来,电池重量、尺寸和密度一直是制约新能源出行产品突破难点之一。
目前,电动出行领域最常见的两种电池类型为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其能量密度分别为110 Wh/kg及200 Wh/kg,例如雅迪的标志性Ebike产品骑兵01就采用21700高能量密度三元锂电池,这种电池能量密度通常在240-300Wh/kg左右。而全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理论上可达到400-500Wh/kg,较传统液态锂电池提升30% 以上。

按这个数据换算,同样体积的电池,固态电池能让电动出行产品续航直接翻倍——以城市通勤电动自行车的续航为例,可从80-120公里提升至150-250公里,电动摩托车更是能突破 300 公里,同等续航下,固态电池体积则能缩小40%以上,兼顾 “长续航” 与 “轻量化”。

除了能量密度,固态电池还带来了关键的温度适应性突破。
在冬天,“续航焦虑” 就成了二轮车用户的头号烦恼,低气温下,传统锂电池容量会缩水 30%-50%,原本能跑 80 公里的车,实际只能跑 50 公里。
而固态电池具备出色的耐低温性能,能够在零下 40℃的极端环境中稳定工作,放电容量保持率超过 80%。即便是在严寒地区,电动出行产品也能正常启动、满续航运行,打破了传统锂电池“低温趴窝”的局限。

对于微出行行业来说,全固态电池的到来将重塑每个细分市场。
高端运动Ebike将不再为电池重量和续航平衡而妥协,长途骑行爱好者可以携带更小体积的电池完成跨越数日的旅程;

城市通勤车辆将更加轻便,女性用户和老年人使用电动自行车时将不再为沉重电池而烦恼;

共享电单车运营企业将因电池寿命的延长而大幅降低运营成本,换电模式也将因安全性的提升而更易推广;

即时配送行业将从中受益,骑手们不再因充电时间长而影响接单效率,亦无需担心电池在恶劣天气下性能骤降。

但在备受关注与期待的同时,固态电池也是一项争议不小的技术。
它虽然承诺了更高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但行业内的普遍看法是,它因高昂的成本,在短期内难以在主流两轮车市场普及。
巨湾技研相关负责人判断,固态电池在早期因成本高昂,很可能会优先应用于eVTOL飞行器、中高端电动汽车等领域。对于电动自行车市场,其大规模应用的时间点可能会更晚,“这取决于技术突破和产业链成熟的速度”。
星恒电源的相关负责人也持类似看法,认为固态电池初期将主要服务于eBike领域的“特殊场景”,如对续航有极致要求的超长里程领域。同时,他也给当下的消费者吃了一颗“定心丸”:以目前头部锂电池制造商的技术水准,只要选购合规、大牌的锂电池产品,其安全性能是能够得到高度保障的。

综合来看,一场由固态电池驱动的微出行行业进化浪潮,方向是明确的,但进程是渐进的。随着2027年的临近,微出行行业站在了一场技术革命的前夜,未来,我们很可能见证电动出行产品从性能到体验的全面革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