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博世等巨头推出重量逼近2.5公斤的全辅助中置电机,曾经泾渭分明的“轻辅助”与“全辅助”市场边界正迅速消融。面对巨头的“降维打击”,深耕轻电助系统的厂商们被迫站上十字路口,选择“向上突破”或“极致轻量化”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长期以来,电动自行车市场存在一个清晰的细分赛道:轻电助系统。
以Fazua、Mahle、TQ等品牌为代表的厂商,其核心理念是“轻”与“自然”。他们通过牺牲部分扭矩和功率,换取更轻的电机系统和整车重量,这一定位精准地切中了追求“自行车感”的消费群体。
然而,2024年,中置电机市场的领军企业博世,携其Performance Line SX系统正式杀入这一细分领域。这款系统的重量仅为约2.5公斤,几乎与一些轻电助系统持平,却提供了更接近全辅助的动力体验。

巨头的入场,不仅验证了轻电助市场的潜力,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一个尖锐的问题摆在了所有轻电助厂商面前:当全辅助系统不再“重”,轻辅助的“轻”还足够有吸引力吗?
面对挑战,轻电助市场的玩家们迅速分化,形成了两大战略阵营:
1、向上突破: 以中置电机厂商为代表,他们选择不再固守“轻”的单一标签,而是大幅提升动力性能,试图在重量和性能之间找到新的黄金平衡点,模糊与全辅助系统的界限。
2、坚守轻量化与集成度: 以轮毂电机厂商为主,他们选择将“轻”与“隐蔽”做到极致,专注于公路车、砾石车等特定场景,通过极致的集成度和低调的设计,巩固其在特定领域的护城河。
选择“向上突破”的厂商,其逻辑清晰:既然对手在变轻,那我们就变强,提供“轻量车架+强劲动力”的“超级组合”。
TQ Systems是这一路径的典型代表。其在2022年推出的初代TQ-HPR50系统(约50牛米扭矩)已是市场标杆。而在今年的欧洲自行车展上,其第二代产品TQ-HPR60的升级堪称激进:
1、扭矩提升20%: 达到60Nm。
2、峰值功率提升17%: 达到350W。
3、系统重量: 搭配最小电池(290Wh)时仅为3.525公斤。

TQ通过提升性能,直接回应了市场对轻电助“动力不足”的质疑。其核心卖点——静音、零延迟、无拖拽感——配合更强的动力,使其在爬坡和加速时更具信心,试图吸引那些既想要轻量化车架,又不愿牺牲太多骑行乐趣的用户。
如果说TQ是“稳步升级”,那么Maxon的举动则堪称“跨越式发展”。其第二代系统Bike Drive Air S的数据:
1、最大扭矩: 从40Nm飙升至88Nm。
2、功率: 达到620W,这已经触及了一些全辅助系统的性能天花板。
3、电机重量: 仅为1.98公斤。
Maxon几乎是在用一款轻量级电机的身体,装入了一颗全辅助的“心脏”。其高达83%的电机效率和出色的散热设计,确保了强劲动力下的稳定续航。凭借瑞士制造的精密工艺,Maxon的目标很明确:让消费者无需在轻量化和高性能之间做选择题。

轮毂电机阵营则选择了另一条路——将“轻”与“集成”进行到底。
Mahle作为公路电助的领导者,其X20/30/35系列凭借纤薄的轮毂电机和内置电池,已成为众多高端公路车的标配。面对市场变化,Mahle并未盲目提升动力,而是推出了XS系统。这套系统将新一代轮毂电机与增程器、控制器结合成一个便捷的套件,旨在将现有自行车轻松电动化。同时,其推出的Mahle Gateway硬件,致力于与Pinion等高端变速箱品牌深度集成,展现了其在生态系统构建上的长远布局。Mahle的策略是,在公路和砾石这个细分领域,做到最专业、最优雅、最无感。

新锐品牌Kynamic(KMC子公司)则将“轻”推向了极致。推出的E-Pure系统,总重不到3公斤,其180Wh的外置电池甚至可以巧妙地安装在水壶架内。

Hyena的MRC-F250轮毂电机重量仅为2公斤,可完美隐藏在刹车盘和飞轮之间,几乎不破坏自行车原有的美学。这些品牌通过极致的轻量化和模块化设计,服务于那些对重量和外观最为敏感的“原教旨”骑行者。

“向上突破”派(如TQ、Maxon)正创造出一个新的“高性能轻电助”品类,这将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扩大市场蛋糕。
“极致轻量”派(如Mahle、Kynamic)则在深化其护城河,通过在特定场景(如公路竞赛、长途Gravel)的极致优化,牢牢抓住核心用户。
轻电助市场的这场变革是市场走向成熟和多元化的必然结果。对于厂商们,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在技术路线的十字路口上,找到最契合自身基因与市场需求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