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50%的关税提案,可能让一辆主流电动自行车的进口成本暴涨超过30%。
2025年10月7日,美国商务部依据《贸易扩展法》第232条,公布95项新提案,拟将部分“衍生产品”纳入钢与铝的高关税范围。根据提案内容,若新规生效,所有进口至美国的自行车、车架与电动自行车,不论原产国,都将被课征高达50%的铝与钢关税。更致命的是,针对功率超过250W(主流中高端e-bike标准)的电动自行车,其铝材部分还将被额外征收50%的关税。
这意味着什么?一台以铝合金为主体的电动自行车,其进口成本可能瞬间暴涨30%至60%。

关税冲击下,供应链在压力下寻找新的落脚点,品牌格局在成本冲击中分化,而消费者的选择与出行习惯,也可能因此而改变。
供应链:生产布局多元化
面对高额关税,美国进口商可能被迫重新调整供应链。
目前美国市售电动自行车的车架与组装,大多来自中国、台湾与越南,若新政全面实施,为规避关税,许多厂商正加速将产能转移至墨西哥或欧盟组装厂。例如,奥地利自行车品牌woom已宣布从2025年11月起,由Corratec集团在罗马尼亚的工厂代工生产,以调整其供应链,然而这样的转移需耗时数月至一年,短期内供应链势必出现混乱与价格波动。
其次,美国本土电动自行车品牌可能趁势推动「在地化生产」或「北美整车组装」以降低进口依存度,但专家认为,车架制造因其自动化潜力,是最具本土化生产条件的环节。然而铝挤型与焊接生产线成本极高,除非政府提供税收减免或补助,否则多数中小品牌难以负担。

品牌:巨头稳固与中小品牌承压
关税带来的成本压力在品牌间分配不均,导致市场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态势。
巨头品牌地位相对稳固:欧系的Specialized、Trek以及采用Bosch系统的整车厂等,凭借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和强大的品牌溢价能力,在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受关税冲击较小。以Specialized为例,2025年该品牌通过推出创新车型,成功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实现了超过3700万美元的利润。这充分证明,在市场低迷时期,具备差异化价值的产品依然能够赢得市场青睐。
中小品牌则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高度依赖亚洲代工、以性价比为主要竞争优势的中小品牌,如Aventon、Ride1Up等,如今面临着巨大的价格压力和供应不确定性。关税导致成本上升,产品价格优势不再,市场份额逐渐被挤压。部分品牌甚至可能因资金链断裂而被迫退出市场,或者被大型品牌收购,行业洗牌加剧。

消费者:价格攀升与选择受限
关税最终会传导至消费端,改变消费者的购买决策,甚至影响其出行方式。
价格攀升抑制了消费需求。据相关分析,一台零售价约2000美元的铝合金电动自行车,因关税因素,最终售价可能上涨20%以上。哈佛商学院定价实验室的研究也表明,关税已导致超过35万种商品的平均价格上涨了约5%。当电动自行车的入门款价格突破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时,部分消费者会重新考虑购买决策,转而选择传统自行车,或者重新使用汽车及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选择受限迫使消费者妥协。关税壁垒削弱了市场竞争,市场上可供消费者选择的产品种类减少。美国媒体认为,这使得消费者不得不降低选择标准,选择一些原本不太青睐的本土品牌或其他替代品。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优质的进口零部件因关税而退出美国市场,制造商为维持生产,可能会被迫使用次优的替代品,导致消费者花费同样的金钱,却购买到质量更低的产品,消费体验大打折扣。
这场关税冲击不再局限于价格,它正沿着“供应链 — 品牌 — 消费者”的链条逐级传导,迫使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做出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