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自行车行业整体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传统自行车市场持续承压,即便是曾被视为“救命稻草”的电动自行车领域,也未能展现出强劲的回暖势头,这一点,从多家自行车制造商的营收业绩中可见一斑。
自行车制造商业绩普遍下滑
行业巨头捷安特2025年上半年营收下降12.4%,降至326.1亿新台币;美利达同期合并营收同比减少3.9%,为145.7亿新台币。另一方面,尽管日本禧玛诺自行车部门收入同比增长11.6%,达到1810亿日元,其营业利润仍下滑2.9%,反映盈利能力受到挤压。
整体出口数据也传递出类似的信号。
以台湾为例,今年1月至7月,台湾电动自行车全球出口量下降11.6%,从去年同期的231,580辆降至今年的204,718辆。尽管出口总额降幅较小,从4.231亿美元降至4.015亿美元,降幅为5.1%,但这种表面上的复苏更多是通货膨胀的反映,而非实际复苏。平均单价同比上涨7.35%,从1827美元上涨至1961美元,表明制造商正依赖更高价值的车型来缓冲订单减少的影响。
另据欧盟统计局数据,2025年上半年欧盟电动自行车进口量为31.2万辆,同比下降9%,第二季度进口额约为1.8亿欧元,同比下降18%。
尽管电动自行车作为较高单价品类,需求相对稳定——例如在德国,电动自行车2024下半年至2025上半年仍占自行车总销量的43%——但其增长动能已明显减弱。种种迹象表明,以往由电动化带来的市场红利正在逐步消退。
Ebike市场:挑战、转型与中长期机遇
Ebike市场正面临严峻的外部压力
贸易政策方面,欧盟对中国产电动自行车征收反倾销税,部分零配件税率高达79.3%,严重冲击依赖中国OEM/ODM的欧洲品牌,如Decathlon和Canyon,迫使企业重新规划供应链;英国脱欧后实施独立关税政策,也为企业带来不确定性,本土品牌如Brompton公开表示放宽关税将冲击本地制造。
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加剧供应链风险。美中贸易关系紧张、俄乌战争及红海危机推高欧亚航运成本与物流压力。尤其关键零部件——如Bafang、Ananda等中高端电机、电池及电控系统——仍高度依赖亚洲供应,这对以欧洲为市场重心的品牌来说是一项无法忽视的风险。
对此,越来越多品牌正积极推进供应链区域化。
例如,Bosch eBike Systems与Mahle Smartbike Systems等零部件供应商已在东欧设厂,减少对亚洲制造的依赖。这类举措不仅有助于规避高额关税、降低运输成本,还能获得欧盟政策补贴和ESG加分,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
在海外制造回流的浪潮下,“产地”也逐渐成为电动自行车市场竞争的新指标,“欧洲制造”正成为中高端电动自行车品牌的核心卖点。
尽管短期承压,Ebike市场中长期前景依然乐观。
欧盟及多国政府持续推动绿色交通政策,通过购车补助、税收减免、企业节能补贴及基建投资(如专用车道与停车桩)拉动需求。在德国、法国、荷兰等国家,e-Bike已成为重要通勤方式之一。
此外,电动自行车在城市短途交通与“最后一英里物流”领域展现出显著优势。多家主流电商与物流企业(如DHL、Amazon、Gorillas)已大规模采用e-Cargo Bike,既提高运送效率,也符合低碳转型目标。
长期来看,政策扶持、绿色转型趋势以及技术创新为市场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成长动能;然而短期内,价格战加剧、关税政策波动以及供应链风险等,是行业所有厂商都正在面临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企业唯有通过强化产业链韧性、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并制定精准的本土化策略,才能在新一轮增长周期中抢占先机、稳固市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