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Circana最新数据,专业零售渠道销售额全面下滑:整车下跌11%,配件下跌8%,零件下跌9%,头盔鞋类下跌4%,整体跌幅达8%。更令人心惊的是,经销商和供应商在过往旺季批量倒闭,而消费者却面临供应短缺——这是一场典型的供应链错配危机。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场危机呢?
1、低门槛下的逐底困局
早在2001年,业内人士Chris Allen就提出自行车行业是“完全竞争”的教科书案例——低门槛、同质化产品、价格透明,换句话说,没有哪个品牌能够占据足够强大的市场地位,从而获得更高的价格和利润。
“在台北自行车展上,我们下了一年的订单,然后站在我们展位后面的一个人扔下一张金卡说,我要他有的东西”,Skip Hess曾说道。低门槛意味着品牌拼命设计出最好的自行车,可以被别人轻而易举的抄袭。新品牌通过复制产品与低价策略快速入局,最终将全行业拖入“逐底竞争”的泥潭,利润被压缩至极限。
2、供应过剩催生的行业降价“漩涡”
当供应过剩时,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便开始显现。
为什么品牌和零售商即使在销售旺季也仍会不断对完好的产品进行大幅折扣呢?
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很简单:行业年复一年地生产过多的产品,远远超出了实际的市场需求。同时,行业重视销量多过于利润。英国车店总监Gary Bird一针见血:“行业用销量证明存在感,快感压倒了利润追求。”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一个完全竞争原则主导的行业中,率先降价者能短期清库存、抢份额,而跟风者被迫参战,最终全行业利润崩塌。过去20年中,有18年出现季内折扣,已成行业常态。
“通常情况下,逻辑上认为,如果大家都维持原价,大家都会受益,但当有机会降价时,谁先卖完谁就获益最多,也就是说,谁的销量最大。然后其他人也都降价(以避免损失更多销量)”,一业内人士表示。
在行业面临困境时,行业巨头如何定制生存策略?接下来,让我们看看Shimano与SRAM这两大巨头是如何应对的。
巨头生存指南:Shimano与SRAM的路线分析
面对疫情订单狂潮,两大巨头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Shimano:拒绝盲目扩产
前高管Wayne Stetina表示,“Shimano 盈利的关键之一始终是准确预测需求,以避免对工厂产能进行过度投资。”
疫情期间,面对订单狂潮,Shimano因工厂和供应商产能已达极限,且不相信消费需求能持续,所以坚持现有生产计划。几十年来,推出新品时,一些最大的原始设备制造商 (OE) 经常试图通过操纵订单系统来垄断市场,试图在每个类别中下达远超其先前市场份额的初始订单。为了填补新自行车型号的库存,初始需求总是大于长期需求。但禧玛诺始终确保每个品牌都有机会下达初始交付的订单,并根据先前的市场份额进行分配。
不过由于禧玛诺产品短期内供应不足,自行车品牌纷纷转向microSHIFT和其他之前专注于低端市场的品牌,尤其是中低端车型。尽管中低端市场一度被microSHIFT等品牌侵蚀,但Shimano正通过技术升级(如Di2系统)重夺话语权。从高端产品汲取技术附加价值,致力于提供优质骑行体验,拒绝价格战。
SRAM:大幅提升产能抢占高端市场
2022年,SRAM选择另一条路径,通过大幅提高产量,在公路车市场,抢占高端电子变速市场(其AXS套件在公路/砾石领域与Shimano平分50%份额),库存过剩消退后情况有待观察。
面对订单取消潮,SRAM则灵活接受订单取消,牺牲短期利润换取客户忠诚。Stetina评价:“这对原厂客户关系极具战略意义”。
Shimano的克制与SRAM的激进,本质上都是对盈利模式的坚守。而绝大多数企业却陷入“囚徒困境”无法自拔:明知维持价格能共赢,却总有人为短期利益按下降价按钮。当廉价产品席卷市场,优秀产品被不断挤压利润空间,在价格战中,没有人会是赢家。